中新网上海7月22日电(记者 陈静)22日,当天色渐渐暗下来,夜幕下的上海交响音乐厅内,在中国鼓的演奏中,一场名为“五音能量场,暗香随弦动”的大暑音乐会拉开帷幕。这场音乐会彰显西洋乐器、中国民族乐器与中医五行的创新交融;同时,音乐会与导引法的互动体验结合,令人心生奇妙之感。
演出中,在西洋乐器大提琴、小提琴与民族乐器中国鼓、埙、笛、箫以及源自美洲的打击乐器马林巴等的合鸣中,中国经典古曲《阳关三叠》《梅花三弄》以及江南乐曲《声声慢》《烟雨唱扬州》等柔美、温婉的旋律陆续响起。巢氏导引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海朋全程“串场”,带领观众从“动”入“静”,实现身心放松,沉浸在这场音乐疗愈中。
音乐疗愈是目前颇受关注的话题。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贾杨表示,中医“五音”的基础就是追求人的身心平衡,这和音乐疗愈的基本观念一致。《黄帝内经》中构建的中医阴阳五行体系,揭示了“五音-五脏-五志”的对应关系:宫通脾为思、商通肺为忧、角通肝为怒、徵通心为喜、羽通肾为恐。五音调和带来气机通达;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通过特定的声波振动,调节脏腑气机运行。
演出开始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与上海交响乐团正式签署《中医药文化创新传播战略协议》。双方将以“五音能量场·暗香随弦动”跨界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为起点,深化、拓展多领域合作,比如联合进行内容创作,共同开展学术研究与艺术诠释,推动传统文化、优秀作品的国际传播与交流等。
“中医药文献是否能有更多的表现和传播形式,这是多年来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一直在探索的课题。”贾杨表示,古籍中所记载的文字只是中医药智慧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展现载体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琴、棋、书、画、气味、音乐等,可以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当代表现形式,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古人的智慧。在听音乐会、看艺术展等的同时,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疏泄。
“双方协力打造的本场音乐会,不单是一场听觉盛宴,更是以音乐为媒,向世界生动传递中医药智慧的一次创新尝试。此次合作仅是一个起点。”贾杨表示,在诸多艺术形式中,音乐最为直观。此次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与上海交响乐团的合作是强强联手,高深的中医理论借助精妙的艺术得以生动演绎。
“音乐,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它超越地域、文化和语言的界限,能直抵人心最深处。”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表示,“我们希望借助世界通用‘语言’,来诠释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力求在艺术层面实现音乐与中医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与共鸣,让文化精神变得可感可知。”周平表示,未来,双方会开展多元合作,比如共同探索全球巡演、联合开发文创等。
贾杨表示,未来,双方将探索将中医、音乐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研发有助身心健康的现代科技设施。除了音乐这种形式,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还将探索以戏曲等多元形式展现并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走近更多民众。
当日正值大暑时节,在音乐会上,交响乐、民乐与中医五音、导引等有机融合,营造的《溪山琴况》灵动意境令人沉醉,在旺盛暑气中感受丝丝清凉。此次音乐会的最后一乐章是《天人合一》,在筝、笛同奏中,观众浸润在深沉宁静的“羽音”世界。与家人一同欣赏了音乐会的吴先生对记者说,与以往的音乐会不同,这场音乐会动静结合、中西合璧,在音乐中,感觉自己穿越历史长河与古人来了一场神交。“走出剧场,感觉身心俱宁,余音绕耳不绝。”他直言。
“中医蕴含着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与音乐相结合,能够打破传统音乐创作的固有模式。”上海音乐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袁玥赟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场音乐会为中国音乐创作开拓了新思路,通过挖掘“五行”与“五音”的对应关系进行创作,赋予音乐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她认为,用音乐表达古老的中医智慧,既保留了文化内核,又以新颖、时尚的形式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受众规模和传播渠道,助力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袁玥赟认为,音乐界与中医界专业人士携手能激发新的创意和灵感。(完)
yigerendechuangxinli,(qujueyu)danaodehenduoshenjingyuan,biciyouhenduolianjie,nayigeshehui、guojiadechuangxinli,yexuyaohenduocongmingdedanao,duineiduiwaidouyouhenhaodelianjie,nianqingyouhuoli,yiqilaicanyuchuangxin,zhejiushiweishenmechuangxinligenrenkouguimoshizhengxiangguande。一(yi)个(ge)人(ren)的(de)创(chuang)新(xin)力(li),(,)((()取(qu)决(jue)于(yu))())大(da)脑(nao)的(de)很(hen)多(duo)神(shen)经(jing)元(yuan),(,)彼(bi)此(ci)有(you)很(hen)多(duo)连(lian)接(jie),(,)那(na)一(yi)个(ge)社(she)会(hui)、(、)国(guo)家(jia)的(de)创(chuang)新(xin)力(li),(,)也(ye)需(xu)要(yao)很(hen)多(duo)聪(cong)明(ming)的(de)大(da)脑(nao),(,)对(dui)内(nei)对(dui)外(wai)都(dou)有(you)很(hen)好(hao)的(de)连(lian)接(jie),(,)年(nian)轻(qing)有(you)活(huo)力(li),(,)一(yi)起(qi)来(lai)参(can)与(yu)创(chuang)新(xin),(,)这(zhe)就(jiu)是(shi)为(wei)什(shen)么(me)创(chuang)新(xin)力(li)跟(gen)人(ren)口(kou)规(gui)模(mo)是(shi)正(zheng)相(xiang)关(guan)的(de)。(。)
中方在台湾问题上借冲绳举例,日方破防「冲绳绝不会独立」,冲绳和台湾有哪些不同?日方为何就台频频拱火?
2015年11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分组审议最高法关于行政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与会人员就提出,“行政诉讼法要求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但实际上这条形同虚设,并没有落到实处。建议完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虽然法律作出了规定,但诉讼活动中出庭的往往都是代理律师或者一般工作人员。民告官,但是见不到官,这不利于矛盾纠纷的解决。司法实践中,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有强烈要求。行政机关负责人不出庭,又不说明理由,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